2024年1月4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季红斌研究员团队、高大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ell发表题为“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dentifies Biological Insights and Subtype-Specific Therapeutic Strategies”的最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对小细胞肺癌临床队列开展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表征,全面绘制了小细胞肺癌蛋白基因组学图谱,系统揭示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特征,提出新的分子分型及其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为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策略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及配对癌旁组织,并进行了全外显子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多组学整合分析。
研究发现,TP53和RB1的体细胞突变及拷贝数缺失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基因变异,而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群ZFHX3的突变频率较高。
整合多组学数据表明,TP53,FAT1和GNAS的突变对自身表达产生影响,且FAT1突变可通过促进细胞EMT表型加速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拷贝数变异对mRNA和蛋白质表达存在顺式及反式调控作用,RB1缺失在蛋白质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反式效应,而对mRNA影响较小;
其次,染色体5q缺失通过反式效应调控DNA合成、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质表达,可能是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